龍與鳳是中國古人精神世界中出類拔萃的靈物。提及“人中龍鳳”,不少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、龐統(tǒng),他們分別有“臥龍”“鳳雛”的美稱。其實在他們之前,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、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也曾被視若“人中龍鳳”。
老子之學“不落言筌”
有趣的是,視老子為龍的正是孔子。
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記錄了這則故事:孔子從老子處問禮回來后,弟子們想聽聽老師對老子的評價。孔子經(jīng)過一番思考后表示,老子實在非同尋常,真不知當如何形容他。如果一定要講一講,或許可說“其猶龍”吧。
之所以會認為老子跟龍相仿,孔子作了簡短的說明:天上的飛鳥、水中的游魚和山中的走獸,雖不容易捕獲,但并非不可能,因為我們可以把握住它們的生活習性。比如鳥,我們知道它會飛;又如魚,我們知道它會游;再如獸,我們知道它會走。而要捕獲走獸可以用網(wǎng)套,捕獲游魚可以用垂綸,捕獲飛鳥可以用箭射。但龍不同,能飛、能游、能走,行蹤不定,變化莫測。
在這里,孔子傳達的言外之意就是,老子其人其學非一般的世俗知見所能范圍與牢籠。換言之,老子之學“不落言筌”。
在《史記》之外,《莊子》也有一段相關記載——
“誨人不倦”的孔子見過老子后多日沒言語,這讓弟子們感到有些反常。有人問老師:您去見老聃,對他有什么規(guī)諫和教誨嗎?孔子道:此言差矣!我所見的老聃是跟龍一樣的人物,而龍不論是蜷縮起來還是伸展開來,都是那么從容自在,乘云駕霧而優(yōu)游于陰陽二氣之間。老聃就是如此,其德其能皆在我之上。在他面前,我只有瞠目結舌的份,怎么可能去規(guī)諫、教誨呢?
聽了孔子的描述后,弟子子貢感到非常不可思議:難道人真的可以像龍那樣做到安居不動而神采奕奕、靜默深沉卻深切感人、言談舉止如同天地運行嗎?
在這則故事中,作者借孔子與子貢之口而言的“合而成體,散而成章”“尸居而龍見,雷聲而淵默,發(fā)動如天地”等,不僅體現(xiàn)了其心目中龍的形象,也體現(xiàn)了時人對老子“無為”主張的生動描述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孔子將老子比作龍之時,老子似乎也把孔子比作鳳。這則故事見于《太平御覽》所引的一段《莊子》佚文中——
老子見到孔子及隨行的弟子五人,便問孔子:他們都是誰?孔子根據(jù)弟子的各自特點分別作了介紹。聽完之后,老子感嘆道:我曾聽說南方有種圣鳥,人們稱其為鳳。鳳所居住的地方積石千里,棲息于如美玉般高貴、圣潔的瓊樹之上……鳳鳥外表看起來十分華美,從頭到尾無不彰顯著圣明、仁義、智慧、賢德。
將孔子比作鳳的,還有楚國的狂人接輿,這在《論語》中有明確記載。面對“知其不可而為之”的孔子,接輿邊走邊唱道:鳳凰啊,鳳凰!如今道德澆薄,世風日下!過去的已經(jīng)過去,多言無益;未來的尚未到來,還可期冀。
孔子崇文“約之以禮”
從上述記載和故事中不難看出,將老子、孔子比作龍鳳,其實是古人的巧妙比德,其所注重的不是外在的形似而是內(nèi)在的神似。
大體而言,龍鳳是想象的產(chǎn)物,是歷史記憶“層累”的結果。從先秦文獻來看,龍并非最高統(tǒng)治者的象征或“帝德”“天威”的標記,而似乎是現(xiàn)實中存在的動物,可以豢養(yǎng)甚至食用。如《左傳》有言:“古者畜龍,故國有豢龍氏,有御龍氏。”
從甲骨文來看,龍可能是有著巨口獠牙的動物。在宋代畫家馬麟的《三官出巡圖》中,水官所御之龍的嘴上套有粗實的鏈子也體現(xiàn)了這一點。這亦與老子給孔子留下的“不怒自威”“難以說服”的印象有幾分暗合。
隨著宗教祭祀活動的發(fā)展與需要,龍逐漸從現(xiàn)實世界進入精神世界,并因其能飛、能游而成為溝通天地的媒介、人神交通的使者以及在天地間自由遨游的象征。河南濮陽的蚌塑龍虎圖以及戰(zhàn)國帛畫《人物龍鳳圖》《人物御龍圖》等,都鮮明地體現(xiàn)了這一點。
從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,龍是作為馬的高配版而出現(xiàn)的。在《周禮》中,就有“馬八尺以上為龍”的說法。此外,正如有駟馬之駕一樣,神人所駕的龍往往也不止一條。據(jù)《山海經(jīng)》記載,南方祝融、北方禺彊、西方蓐收、東方勾芒四位神人皆是“乘兩龍”。
進一步來看,神人御龍折射出古人的一種理想生活狀態(tài),這就是“游”。《莊子》開篇《逍遙游》描述了這種理想生活狀態(tài):“藐姑射之山,有神人居焉……乘云氣,御飛龍,而游乎四海之外。”這似乎又合乎老子給孔子留下的印象,即老子思想“如天馬行空”,貫通天地之間,窮究天人之際。
除了威猛而難以馴化之外,龍的另一個特點是能屈能伸、能上能下,善于變化而不可捉摸。
《管子》有言:“欲小則化如蠶蠋,欲大則藏于天下,欲尚則凌于云氣,欲下則入于深泉。變化無日,上下無時。”
劉向《說苑》有言:“神龍能為高,能為下,能為大,能為小,能為幽,能為明,能為短,能為長。昭乎其高也,淵乎其下也,薄乎天光也,高乎其著也。”
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中也有類似的解釋:“龍,鱗蟲之長,能幽能明,能細能巨,能短能長。”
這些描述同老子“貴守柔”之道有相似性?!肚f子》進一步肯定了這一點:“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,無譽無訾,一龍一蛇,與時俱化,而無肯專為。一上一下,以和為量,浮游乎萬物之祖。”
值得補充說明的是,關于如何理解孔子口中的龍,馬王堆帛書《二三子問》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提示:面對弟子們的發(fā)問,孔子作了耐心的解答,其核心觀點是“龍大矣”,變化萬方而不失本形,可謂至神至能。這也正是老子其人其學所體現(xiàn)的特點。老子身為史官,博覽群書而學識淵博,通曉古今而志究天人,不可謂不“大”。
而之所以用鳳來比喻孔子,則與鳳之德密切相關。簡而言之,主要體現(xiàn)為兩點:“文”與“德”。
《山海經(jīng)》說:“有鳥焉,其狀如雞,五采而文,名曰鳳皇,首文曰德,翼文曰義,背文曰禮,膺文曰仁,腹文曰信。是鳥也,飲食自然,自歌自舞,見則天下安寧。”
可以說,“五采而文”是鳳的鮮明特點,這與孔子其人其學亦相契合。作為夫子的孔子崇文,主張“博學于文,約之以禮”,希望以仁德教化民眾,進而使天下從蒙昧走向文明。
與之相關聯(lián)的是,鳳凰也是一種圣德的象征?!渡袝酚醒裕?ldquo;簫韶九成,鳳皇來儀。”而世人“知孔子有圣德”,故比孔子于鳳。
不難看出,與龍主要體現(xiàn)為一種遨游天地間的狀態(tài)不同,鳳更多體現(xiàn)的是協(xié)和萬邦、四方來儀的姿態(tài)。
一言以蔽之,老子猶龍,孔子如鳳;一貴幽隱,一尚文明。龍與水相關,鳳與火相關;水淵深而幽隱,火燦爛而文明。
通過對龍與鳳的意象品析,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對老子、孔子其人其學的認識;通過對老子、孔子其人其學的領悟,我們又可以增進對龍之大、鳳之德的了解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(wǎng)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(wǎng)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(zhuǎn)載自其它媒體,轉(zhuǎn)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(nèi)容。凡是本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(zhuǎn)載,如需轉(zhuǎn)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bropke.cn/showinfo-33-314795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